【疲于奔命出处于哪里】“疲于奔命”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因事情太多、压力太大而忙得不可开交,身心俱疲。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来源。以下是对“疲于奔命”出处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疲于奔命”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意是指人在战乱中四处逃窜,疲于应对各种危机,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因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而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该成语常用于描述现代职场或生活中人们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而感到疲惫不堪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疲于奔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许多人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缺乏休息与调整的时间,导致身心俱疲。因此,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及其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二、出处与释义对照表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释义 | 现代用法 |
疲于奔命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于是晋侯使解扬如宋,使能为辞以告楚,楚人弗听。……于是晋侯使解扬如宋,使能为辞以告楚,楚人弗听。……于是楚师退,晋师追之,至于邲,楚师败绩。……晋师不振,楚师遂进,晋人疲于奔命。” | 原指战乱中的人四处逃窜,疲于应变。 | 形容因事情太多、压力过大而忙得不可开交。 |
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压力大的状态。 |
三、结语
“疲于奔命”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
如需进一步探讨如何缓解“疲于奔命”的状态,可参考相关心理学或时间管理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