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风节原文及翻译】一、
《萧颖士风节》是一篇记载唐代文人萧颖士生平事迹的传记性文章,主要突出其高尚的品德与坚定的气节。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萧颖士不慕权贵、坚持操守、注重名节的品格,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文章虽未明确署名作者,但内容风格与唐代文风相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古代士人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所认识。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原文内容与译文对照,以下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萧颖士,字太元,兰陵人也。 | 萧颖士,字太元,是兰陵人。 |
少有文才,年十五,举进士。 | 他年少时就很有文采,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 |
气貌清峻,有风骨。 | 他气质清朗,仪表不凡,有风骨。 |
时李林甫为相,权势熏天。 | 当时李林甫担任宰相,权势极大。 |
颖士不附之,每见则辞避。 | 萧颖士不依附他,每次见到他都避开。 |
林甫怒,欲构陷之。 | 李林甫因此愤怒,想要诬陷他。 |
颖士闻之,遂逃于江南。 | 萧颖士得知后,便逃往江南。 |
然其名声益著,士林称其有风节。 | 但他名声更加显赫,士人们称赞他有风骨和节操。 |
后居吴中,隐而不出。 | 后来他居住在吴中,隐居不出仕。 |
时人皆敬之,谓其高洁。 | 当时的人都尊敬他,称他高洁。 |
三、结语
《萧颖士风节》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是对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刻画。通过萧颖士拒绝依附权臣、保持独立人格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风节”这一概念的高度重视。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与诱惑时,应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与人生信念。
如需进一步探讨《萧颖士风节》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内涵,可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