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蚍蜉】“蚍蜉”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它常被用来比喻微小的生物或力量,有时也带有贬义,形容某些人或事物虽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本文将对“蚍蜉”的含义、来源及用法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信息。
一、
“蚍蜉”最早见于《诗经》等古代典籍,原指一种小虫,体形微小,常与“大木”对比使用,借以强调个体力量的渺小。后世多用于比喻那些自不量力、妄图挑战强权之人,如“蚍蜉撼大树”,意指以弱抗强,徒劳无功。
在现代语境中,“蚍蜉”一词逐渐淡化了原本的贬义,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普通人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坚韧精神,但总体仍保留其象征意义。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中文名称 | 蚍蜉 |
| 拼音 | pí fú |
| 出处 | 《诗经》、《左传》等古籍 |
| 原意 | 一种小型昆虫,体型微小 |
| 引申义 | 1. 微不足道的力量; 2. 自不量力、妄图挑战强者的人; 3. 有时也象征普通人的坚韧 |
| 典故 | “蚍蜉撼大树”(出自韩愈《调张籍》)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比喻中,较少直接使用 |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力量的认知,具有哲理性 |
| 语言风格 | 古雅、含蓄,多用于书面表达 |
三、结语
“蚍蜉”虽为一个冷门词汇,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是对自然界微小生命的描述,更是对人性、力量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当今社会,虽然不再常用,但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理解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