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缺铁性贫血】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之一,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该病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或长期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
一、什么是小儿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种以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为特征的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乏铁会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携带氧气,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病因
| 病因类别 | 具体原因 | 
| 铁摄入不足 | 母乳中含铁量较低;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饮食单一 | 
| 铁吸收障碍 | 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等 | 
| 铁丢失过多 | 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 | 
| 生长发育需求增加 | 婴幼儿生长快,需铁量大,若供应不足易致缺铁 | 
三、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描述 | 
| 皮肤黏膜苍白 | 最常见症状,尤其在眼睑、口唇、甲床处明显 | 
| 食欲减退 | 常伴有异食癖(如吃土、纸张等) | 
| 易疲劳、活动量减少 | 血氧供应不足导致 | 
| 心慌、气短 | 运动后加重 | 
| 注意力不集中 | 影响认知和学习能力 | 
| 免疫力下降 | 容易反复感染 | 
四、诊断方法
| 诊断方法 | 说明 | 
| 血常规检查 | 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 | 
| 血清铁蛋白 | 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降低提示缺铁 | 
| 总铁结合力 | 升高,反映机体对铁的需求增加 | 
| 骨髓检查 | 在严重病例中用于确诊,但较少使用 | 
五、治疗与预防
| 治疗方式 | 说明 | 
| 补充铁剂 | 口服铁剂为主,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 
| 改善饮食结构 | 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绿叶蔬菜 | 
| 治疗原发病 | 如有寄生虫感染或慢性失血需同时处理 | 
| 定期监测 |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 | 
| 预防措施 | 说明 | 
| 母乳喂养 | 提倡母乳喂养至6个月 | 
| 及时添加辅食 | 4-6月起逐步添加富含铁的辅食 | 
| 定期体检 | 1岁以内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红蛋白 | 
| 避免过早断奶 | 断奶后仍需保证铁摄入充足 | 
六、总结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家长应重视孩子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避免因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贫血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大多数患儿可以恢复正常健康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