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是什么意思】“十一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简称,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该规划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是中国在新世纪初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文件,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什么是“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中的“十”代表的是“第十个五年计划”,“五”则是指“五年”。因此,“十一五”即“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一规划是中国在2006年正式实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十一五”规划涵盖了经济、社会、科技、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总结:
| 领域 | 主要目标与内容 |
| 经济发展 |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 科技进步 |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 资源环境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减排 |
| 社会民生 | 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 区域协调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
| 对外开放 | 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
三、十一五规划的意义
“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进入21世纪后,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而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后续的“十二五”、“十三五”乃至“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规划,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总结
“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2006至2010年间实施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通过这一规划,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需进一步了解“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政策或实施效果,可参考当时的官方文件或相关研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