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不欺子原文及翻译】《孟母不欺子》是出自《韩诗外传》的一则典故,讲述了孟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以身作则、诚实守信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儒家“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强调了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作用。
一、
“孟母不欺子”讲述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孟子,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欺骗孩子,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引导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情节是: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线,以此告诉孟子学习如同织布,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孟子深受感动,从此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孟母的智慧与毅力,也反映了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对曰:“自若也。” | 孟子年幼时,刚学完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问:“你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回答:“还是老样子。” |
孟母怒,因断其机杼,曰:“子之学,犹吾之织也。一息而辍,吾无以成;子不学,吾亦无以成。” | 孟母很生气,于是剪断织布机上的线,说:“你的学习,就像我的织布一样。如果中途停止,我就无法完成;你如果不学习,我也无法成就。” |
孟子惧,乃勤学,遂成大儒。 | 孟子感到害怕,于是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儒者。 |
三、总结
“孟母不欺子”不仅是对孟母教育方式的赞美,更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