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意思解释】“罄竹难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旧唐书·李密传》,原意是用尽竹简也难以写完,形容罪行极多,无法写尽。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罪恶行为极其严重,数量之多、程度之深,让人难以一一列举。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罄竹难书 |
拼音 | qìng zhú nán shū |
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尽;决东海之波,洗耻难清。” |
本义 | 用尽竹简也难以写完,形容罪行极多 |
现代用法 | 形容罪恶极多,无法全部记载或列举 |
近义词 | 数不胜数、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
反义词 | 寥寥无几、微不足道、罪不容诛(部分语境) |
二、成语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罪行 | 他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最终被判处死刑。 |
强调数量多 | 这个公司的违法行为罄竹难书,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
表达谴责 | 那些贪婪的商人罄竹难书的丑行,让公众深感愤怒。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罄竹难书”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承载了古代文化中对罪恶行为的深刻批判。古人认为,即使是用尽所有的竹简也无法记录下一个人的所有罪行,这说明了对人性恶的警觉和对道德底线的维护。
在现代社会,“罄竹难书”更多地用于描述某些人或组织的恶劣行为,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法律评论或社会批评中,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四、注意事项
- 避免滥用:虽然“罄竹难书”可以强调罪行之多,但使用时应确保事实依据,否则可能显得夸张或不准确。
- 语境适配:该成语多用于正式或严肃场合,不适合用于日常口语中。
- 感情色彩: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不满或谴责。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罄竹难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提醒人们要敬畏法律、遵守道德,不要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