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一字之师”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它原指在文字、文章或书法上给予指导的人,后来引申为在学问、技艺等方面给予自己启发或帮助的老师,即使只教了一个字,也值得尊敬。
这个成语强调了虚心求教和尊重知识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师道的重视。
一、总结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字之师 |
出处 | 源自古代文人之间互相切磋学问的典故 |
含义 | 指在文字、文章或技艺上给予指导的人,哪怕只是纠正一个字,也值得尊为老师 |
引申义 | 表达对知识传授者的敬重,强调虚心学习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关键指导的人,尤其适用于文学、书法等文化领域 |
二、详细解释
“一字之师”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事中。相传他写诗时,曾请教一位老僧关于“推”与“敲”的用字问题,老僧指出“敲”字更符合意境,贾岛因此非常感激,称其为“一字之师”。
这个故事流传后,便演变成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象征。人们认为,即使是微小的知识点,也能对他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值得尊敬。
三、应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习写作 | 一位老师指出你文章中的一个错别字,让你受益匪浅,你称其为“一字之师” |
书法练习 | 一位前辈指出你笔法中的一个小错误,你因此进步显著,视其为“一字之师” |
文化交流 | 在与他人交流中,对方指出你理解上的偏差,你感激地称其为“一字之师” |
四、结语
“一字之师”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态度——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对学习的谦逊。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去发现那些在细微之处给予我们指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