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特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虽然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但个别病例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一、疾病概述
| 项目 | 内容 |
| 疾病名称 | 小儿手足口病 |
| 病原体 | 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等) |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 |
| 易感人群 | 5岁以下儿童为主 |
| 发病季节 | 夏季和秋季高发 |
| 临床表现 | 发热、口腔疱疹/溃疡、手足皮疹 |
| 传染性强弱 | 强,尤其在发病初期 |
| 是否可自愈 | 多数可自愈,少数需治疗 |
二、症状表现
|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 发热 | 一般为低至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 |
| 口腔溃疡 | 疱疹或溃疡,多见于舌面、颊黏膜、牙龈等处 |
| 手足皮疹 | 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不痒或轻微瘙痒 |
| 全身症状 | 食欲减退、精神差、烦躁不安等 |
| 重症表现(罕见) | 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 |
三、诊断与治疗
| 项目 | 内容 |
| 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结合病原学检测(如咽拭子、粪便等) |
| 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
| 退热处理 |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
| 口腔护理 | 温凉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
| 重症监护 | 出现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
四、预防措施
| 预防措施 | 具体做法 |
| 个人卫生 | 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 |
| 环境清洁 | 定期消毒玩具、餐具、门把手等 |
| 避免接触 | 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
| 接种疫苗 | 目前已有针对EV71型的疫苗,建议接种 |
| 注意隔离 | 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上学或集体活动 |
五、总结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儿童传染病,虽多数为轻症,但家长仍需高度重视。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的治疗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和病情发展。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