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司马朗文言文注译】《少年司马朗》是一篇记载东汉末年少年司马朗事迹的文言文,内容简短却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司马朗在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智慧与责任感,展现了他早年的不凡才智和担当精神。
一、原文总结
文章讲述了司马朗年少时,在一次灾祸中主动承担责任、组织乡民避难的故事。他不仅冷静应对危机,还以实际行动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体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领导能力。
二、文言文注译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少年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 少年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郡温县人。 | 司马朗:三国时期魏国名臣,司马懿之兄。 |
年十二,时天下乱,人多避乱。 | 十二岁时,天下大乱,人们大多逃往他处避难。 | “乱”指董卓之乱后,群雄割据的局面。 |
朗独留,曰:“父母俱在,当共死生。” | 只有司马朗留在家中,说:“父母都在,应当同生共死。” | 表现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
乡人多劝之去,朗曰:“吾闻仁者爱人,义者守道。今众人皆去,吾独留,非为自全,乃欲护其亲耳。” | 乡人劝他离开,司马朗说:“我听说仁者爱护他人,义者坚守道义。现在大家都走了,我独自留下,并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是想保护我的亲人。” | 展现了他的仁义之心。 |
于是,率其家,携老弱,徙于山中。 | 于是,带领家人,带着老人和弱小的人,迁移到山中。 | 表明他的组织能力和行动力。 |
道路险阻,饥寒交迫,而朗未尝失色。 | 路途险恶,饥饿寒冷交加,但司马朗从未露出恐惧之色。 | 显示出他坚强的性格。 |
乡人感其义,皆从之。 | 乡民被他的义气所感动,都跟随他一起迁移。 | 说明他具有号召力和人格魅力。 |
由是,乡里称其贤。 | 因此,乡里人都称赞他贤德。 | 表明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
三、总结
《少年司马朗》虽篇幅短小,但内容深刻,生动刻画了一个少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形象。司马朗的行为不仅体现出个人的勇敢与智慧,更展现了儒家文化中“仁”与“义”的精神。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司马朗个人品质的赞颂,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启示。
结语:
司马朗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在战场上,也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责任与勇气照亮他人。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